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调研参考

青海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7-02-07来源:青海28365365游戏 【字体:

  

    近年来,我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打造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确立了新的资源及原材料供应渠道,突破了传统资源仅指自然资源的旧理念,使再生资源成为了资源循环的新起点,对构建全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保障资源供给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产生的废旧物资数量也日益增长,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重新定位再生资源在资源战略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科学规划并建立先进完善的回收、运输、处理、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全省“三区”建设至关重要。

  一、全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规模分析

  目前,全省在商务部门备案登记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67家,在工商机关登记在册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及个体共1333家,考虑到行业特点,可能部分从业商户或个体并未在商务、工商部门登记备案,经合理推测,全省从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企业及个体达到2000家左右,从业人员约10000人。

  

  

  青海省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分布图

   

  由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业者多为民营性质,主体多为个体工商户,规模普遍较小,数据统计困难,自2013年起,我们从全省抽取100家企业作为样本,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统计工作。经统计,2013年我省主要再生资源品种回收量约200万吨,2014110万吨,201596万吨,2016年达到147万吨。2013年起再生资源回收量连续三年下降的原因,主要还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国内经济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持续下跌,行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但总体而言,全省主要再生资源品种回收率达到60%,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0%

  

  

  2013年、2014年、2015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量比对图(万吨)

   

  全省从2009年起,从西宁市开始,系统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再生资源回收集散交易市场2个、分拣加工中心10个、回收网点626个(包括智能回收机、分类回收箱等终端设备)。

  

  

  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情况示意图

   

  (二)行业发展历程

  滞后期。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理念等诸多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推动,呈现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性特征,对绿色发展、再生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全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探索期。“十一五”末至“十二五”期间,随着对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的不断重视,我省在加强行业监管、加大项目扶持的同时,开始探索加快全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有力途径。2009年,通过积极争取,西宁市被商务部列为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西宁市相继建成、改造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20个、分拣加工中心7个、集散交易市场1个、信息培训中心1个,不仅基本构建了西宁市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进一步改善了西宁城市环境,而且为全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我们率先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探索开展“互联网+”模式,创新研发“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信息管理平台”和“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监控管理平台”,真正实现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全过程的无缝隙、规范化管理。

  发展期。“十二五”末迄今,全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探索期经验基础上,着重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回收服务体系两线建设。线上,正在研发建设“青海省再生资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果核(回收)APP”,预计年底投入试运营;线下,结合绿色回收“五进”工作,在西宁市部分社区、校园、商场、旅游景点等区域设置智能回收机、饮料瓶回收机30台(套),废衣物、废旧电子分类回收箱200个,其他市州建成3个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76个回收网点,有力推动了行业发展。通过两线建设,我省再生资源行业将逐步形成线上投废,线下物流的新模式,即便利企业回收利用,又激励民众主动交投,从而让废弃物从源头上进入绿色回收环节,十分有利于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全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立足当前经济下行、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下跌、回收量递减等实际,我省加快推动再生资源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我省再生资源行业将在今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发展期阶段,通过本阶段的积累和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全省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升级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技术,并通过“互联网+再生资源”模式的推广,实现对全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动态监管和资源共享。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向好,以及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省再生资源行业将逐渐向成熟期迈进。

  (三)行业发展特点

  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先天条件差,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行业整体开始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效果显著,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行业发展逐步显现出如下特点:

  行业整体逐步走向规范。我省再生资源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发展模式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西宁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已初步建成,社区回收网点的建立改变了过去走街串巷的传统回收模式,进一步规范了回收行业秩序,强化了社区服务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分拣中心的建设既提升了行业管理水平又增强了处理能力,集散市场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促进行业整体效益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行业内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对口的人才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回收企业不断成长壮大。针对行业企业规模小、设施设备简易、利用加工技术不强、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省内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等措施,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资金扶持下,传统的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工艺和技术得到了快速提升,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更有一批管理规范、设施先进、资本充足的回收企业脱颖而出。如青海新顺达新型保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2亿元,将回收的废玻璃加工成为新型外墙保温材料,年产量达20万吨,目前正计划出口白俄罗斯;青海云海环保服务有限公司在年拆解10万台废旧家电的基础上,投入3.6亿元开展智能回收体系和电子废弃物、废塑料、废旧金属、废旧衣物的循环利用流水线建设,同时,积极联合浙江华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新型生态修复环保材料,该环保材料主要以废旧纺织品、秸秆为原料,固水率高,保水期长,可降解,能有效修复贫瘠土壤,改善河道水体质量,扩大湿地面积,绿化治理废弃矿山,将对“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率提高。在当前经济逆境中,再生资源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研发利用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向规模化、高效化、科技化方向发展,部分企业已在废玻璃、废纺织、废塑料、废橡胶、废有色金属、报废车回用件等资源加工利用技术上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根据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价格综合分析来看:废玻璃400/吨,经过技术加工成新型环保保温材料,新产品净利润达到700元,附加值提升了约75%;废钢铁1250/吨,通过加工剪裁技术,实现净利润200余元,附加值提升约16%;废塑料2500/吨,经过分拣加工粉碎处理,实现净利润800/吨,附加值提升约21%;废橡胶1300/吨,经过加工粉碎成胶粉,实现净利润210余元,附加值提升15%;废有色金属(废铜)3800/吨,经过加工生产各类工艺品,实现净利润1300余元,附加值提升约34%;报废机动车回用件经过技术利用处理销售,附加值提升100%。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了产业附加值,还将上下游企业紧密相连形成一条循环再利用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了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在当今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时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地位日益显现,其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作为地方经济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我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

  二、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网络布局失衡、集约程度不高。西宁市通过三年的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初步形成,但从总体看,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建设布局极不均衡,尤其广大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需要进一步提高覆盖率。从业人员构成复杂,多为无证经营,需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综合培训和规范化管理,着力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分拣中心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亟待改善,经营模式简单粗放,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保设施缺乏。集散市场管理与规划严重滞后,多数集散市场尚未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环保达标的集散、分拣、交易的有效运作流程,在回收、运输与储存环节存在协调配套不够和严重环保隐患。集散市场应当重新定位和改造,通过改变以集散交易为基本内容的经营模式,逐步将其改造为以分拣、加工、增值、物流为基本功能的工贸一体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服务功能完备,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经营规范。

  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低效。目前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分拣加工处理等环节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还比较低,90%以上的企业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普遍存在收购、分拣、加工处理工作环境恶劣,忽视对劳动者的保护,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不少企业尤其是个体业主因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直接导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与资源化水平较低,同时也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二次污染。

  政策法规滞后,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目前,再生资源回收领域只有一部商务部等六部委出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但执行力度和操作效力不够,导致回收网点无序建设,经营秩序混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管理涉及到商务、环保、工商、税务、规划、城建等多个部门与环节,各区域行政许可资质互不通用,无统一审批流程,造成监管不严和经营无序的现象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的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型企业与大资金的参与度明显偏低,导致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相对滞后,技术与装备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城市先进制造业水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在管理、培训、标准、信息、技术推广和配套服务等方面亟待加强,统计和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目前,我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自设或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研发机构数量很少,研发能力不足。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创新层次低,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的状态。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政策依赖度高、抗风险能力差,有政策支持的领域,如废弃电器电子回收拆解等领域发展较好,其他缺乏政策支持的资源回收品种,一旦政策、市场或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就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建设两型社会和我省“131”建设总体要求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同时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也大量增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等现象日益严峻,为进一步保护好“中华水塔”这一处养育中华儿女的高原圣地,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开采,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加快建立完整、先进、环保、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我省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艰巨任务和必然选择。

  但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受国内外经济下行趋势影响,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玻璃等)价格将继续保持低位,虽然废塑料、废纸板等再生资源价格有所提升,但全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不会有太大突破。可喜的是,伴随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主旋律,结合全省“三区”建设目标,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考察青海时提出青海“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青海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发挥示范作用”的要求,未来几年内,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和市场引导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向现代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行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讲话要求,以合理开发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宗旨,强化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法规和政策配套措施,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回收模式创新与信息化技术应用,通过“互联网+再生资源”等模式,逐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完整、先进、环保、高效的回收、分拣、运输、处理、利用体系,构建以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企业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回收新机制。

  主要目标。以现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发展为基础,规范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及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企业,打造回收利用示范先进地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率与综合利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通过“再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逐步推广实现线上线下回收模式,联通逆向物流,实时提供政策法规、技术、人才、再生资源等供需信息,积极发挥降耗提效的作用。到“十三五”末,分别在两市六州设立再生资源回收集散交易市场8个、分拣中心16个、回收网点若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70%以上,实现7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70%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的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培育3-5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回收再生资源达到1000万吨左右。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创新思路,以顶层设计领跑行业发展水平

  科学规划回收体系建设。各市州、各区县政府应将再生资源回收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本着“价值、方便、交流”的原则进行充分调研和意见征求,根据再生资源产废量和常住人口分布情况,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市场等,全力推进社区(村)建立回收站点、乡镇建立中转和小型分拣中心、区县建立分拣中心及逆向物流运输平台、市州建立集散交易市场和利用基地、省级搭建再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体系建设。逐步整合、规范和取缔不符合规划、标准要求的站点、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市场,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良好回收渠道及处理功能并形成一定产业链的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企业,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网点。在回收网点的设置方面,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市每1000-1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乡镇每1500-20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结合垃圾分类工作共同开展。对难以设立固定站点的地区,组织统一管理、规范作业的流动回收车,借助电话、便民服务平台等各种方式,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商场及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回收设施,试点智能回收。

  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全省再生资源信息整合,加快建设“青海省再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为上游回收企业与下游拆解、利用企业搭建信息发布、主要再生资源品种竞价采购和物流等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再生资源产业链。通过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将社会分散的拾荒人员、小企业纳入到全省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系中来,形成集约化组织模式,提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更好的发挥服务保障功效。推动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回收服务体系两线建设,一方面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弃饮料瓶、废衣物等为突破口,加快设立智能型自动回收机,另一方面开发再生资源移动手机APP、微信和网站回收服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民众主动交投。

  推动“两网融合”协同发展。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促进城市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开发建设兼具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收集功能的回收网点或终端,配置可回收再生资源及生活垃圾的流动回收车,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将环卫职工队伍及目前散、乱、小的个体商贩纳入回收体系,通过组织和培训,逐步建立起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的回收队伍,提高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在回收、分拣、处理等环节的运作效率,推动“两网”协同发展。

  探索开展逆向物流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上游生产商、销售商合作,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利用现有物流体系,试点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饮料瓶、废轮胎等再生资源品种逆向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流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分散销售且便于集中回收的优势,倡导配送兼回收模式,利用销售配送网络,试点建立逆向物流回收渠道。充分借鉴青海党报物流开展逆向物流的经验,试点开展逆向物流回收新模式,加大废弃物回收物流处理设施投资力度,建设回收物流中心,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的收集、仓储、分拣、包装、加工水平,鼓励条件成熟的物流企业,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回收物流业务,逐步建立安全、高效、环保的物流系统。通过全省再生资源公共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分享车源及货源信息,充分利用返程车辆开展再生资源逆向物流,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降低回收运营成本。

  推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引导传统回收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采购、销售、资金和财务管理,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回收领域,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和整合,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和加工环节,鼓励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组织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三是鼓励回收企业与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效衔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形成部分重点品种上建回收网络、中连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稳定和保障再生资源供应,共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健全机制、强化保障,汇各方力量推动行业跨越发展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由商务牵头,环保、工商、税务、公安、建设、土地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再生资源行业公平交易的监管,在企业申请备案、回收、分拣、加工、利用、交易等环节,加大执法力度,全面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依法查处企业违规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各部门通力协作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和维护好我省良好的再生资源回收秩序。同时,健全行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制订行业自律性行规、行约,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开辟全省再生资源发展基金,同时利用各级财政资金,按照向公益性品种、向产业集聚、向科技创新倾斜的原则,加大对回收企业创新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对引进先进技术后开展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完善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以来,从事再生资源经营企业须按17%缴纳增值税,税负率由2010年的8.863%骤升为16.12%,使得原本就利润微薄的行业发展困难,税务部门应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给予地方税收的减免、返还等更多政策倾斜。积极发挥投融资促进作用,研究出台相关金融产品与企业建立联动发展,完善支持行业创新的融资服务。

  完善土地建设支持政策。落实和完善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用地政策,各地政府、国土、建设、商务等部门应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项目在土地、规划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纳入本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在审批、规划布局、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加强统计和标准化工作。在典型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特点的统计体系,分品种、分地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从而加强分类指导和行业预警工作。强化再生资源行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对现行标准的宣传,在产品分类、分拣加工作业、运输储存、回收污染控制技术等环节加大国家相关标准的贯彻落实力度,引导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加大行业宣传培训力度。再生资源回收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面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新形势,充分运用媒体优势,宣传推广再生资源回收的先进理念、方法途径、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再生资源回收的良好氛围。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为建立现代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研究设立专业人才和高新设备引进资金支持举措,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库。支持高校开设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回收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健全产学研衔接互动机制。引导科研部门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技术联合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强化回收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为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上一篇:2017年青海省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及2018年预测
下一篇:青海省2016年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及2017年预测分析

相关新闻